《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 时间:2021-11-24 点击数: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G2000006             适用专业: 三年高职专业

培养层次 专科                     课程类别: 公共基础         

修课方式: 必修课                   教学时数: 32                      

总学分数: 2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也是传承文化,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大学语文》以听、说、读、写为基本载体,融思想性、知识性、审美性、人文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它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应用能力及人文素养,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以及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还能够帮助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类知识精华,在给学生带来心灵滋润和审美享受的同时,陶冶性情、启蒙心智、引导人格,在丰富学生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人文性为基底,并呈现通用性、工具性、职业性特征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其中职业性是高职语文与其他各层各类语文课程的区别性特征。高职语文是为高职学生适应就业需要、适应岗位和职业转换需要,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的素质教育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具有“文道结合”的特色,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向各专业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情操以及审美的教育。因而大学语文是一门适应现代高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审美教育,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要求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般流程以及各个时期主要的文学收获,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作用于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了解现当代的重要作家,对作品选的个体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其文学鉴赏与文学审美水平,提高其人文学养。

1注重人的发展和职业准备。高职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应培育学生热爱母语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未来职业生活需要的阅读鉴赏能力、应用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价值引导和人文熏陶。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充分发掘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注重语文实践和专业衔接。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此同时,要注重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 与高中课程和中职课程的衔接,力求课程学习能够促进专业成长和职场发展。语文教学应主要围绕“怎样读” 、“怎样说” 、“怎样写”进行, 重视语文实践的整体设计。

4.注重体验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积极倡导体验性、自主性、探究性、活动性学习方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莫定基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追求,一种生活境界。

5.注重资源建设与课程创新。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必需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注重语文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整体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传统语文知识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为学生职业发展服务。

1.遵循人的发展职业准备的设计理念和活动导向,价值引导、注重应用、提高素养” 的基本思路,力求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中,实现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语文学习、语文实践和语文能力培养合一,职业情境、职业活动、专业实践衔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和高尚的审 美情趣。

2.以高职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人文素质提高为目标,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设计,力求在知识习得、审美体验和价值引导中,培养学生懂得爱、学会爱、奉献爱的职业情感,领悟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生活情趣,能阅读、能鉴赏、能交流的语文素养,从而为学生职业发展和快乐生活奠定基础。

3.突出本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采用情景模拟、启发式、互动式、问题式、任务驱动项目化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职业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掌握大学语文的基本知识,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口语表达、书面表达等方面的问题。

4.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与评价不断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评判能力,能够有条有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突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大学语文课程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精神的传承、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它有别于空洞的政治说教,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人文精神,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能够不断地 陶冶自己的情操,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从而也有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性情、启蒙心智、塑造人格,引导学生在丰富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提高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好其他专业课程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知识目标

1.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是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特别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种主要文体特点及发展简况;

3.了解中文学发展基本概况,尤其是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

4.建立宏观的文学史体系, 对中华优秀文化有一个全面立体的了解。

(二)能力目标

1.积累一定汉语知识,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强的母语驾驭能力,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

2. 具有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够运用文学知识阅读、欣赏文章与作品,能够正确描述、评价文学现象,准确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

3. 具有时代必须的信息素养,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收集、处理相关信息;

4. 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语文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专业学习要求策划、组织和实施语文实践活动。

(三)素养目标

1.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谦让、诚信、刚毅的品格,形成豁达、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2.汲取仁人志士的智慧、襟怀和品质,具有仁爱、孝悌、向善、进取的人文情怀;

3.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批判性思维和工匠意识

4. 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大学语文是综合素质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能力拓展课)。它对其他科目的学习起着积极影响。中国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交流沟通的基本工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与理解。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总体设计(课时分配表)

学习项目序号

项目(单元)

名称

学习型工作任务

学时

1

诗歌

任务1-1 《诗经》两首

16

任务1-2  陶渊明诗两首

任务1-3  月下独酌   蜀相

任务1-4  沁园春钗头凤

任务1-5  死水

任务1-6  黄河颂

任务1-7  诗歌的写作

2

散文

任务2-1  孔子论孝

8

任务2-2  怀鲁迅

任务2-3  直面苦难

任务2-4  散文的写作

3

小说

任务3-1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6

任务3-2  黛玉之死

任务3-3  麦琪的礼物

4

戏剧

任务4-1  西厢记

8

任务4-2  日出

任务4-3 人物形象对比鉴赏

任务4-4 小小说或戏剧的写作

5

口语

表达

任务5-1  朗读

6

任务5-2  演讲与辩论

任务5-3  解说与介绍

6

写作

技能

任务6-1  应用文写作概述

4

任务6-2  求职信的写作

合计

48

 

(二)项目(单元)设计

教学项目1:诗歌

总学时:16

总体描述:

1.了解古典诗词曲的发展脉络及各时期诗歌的主要特点。

2.掌握经典的诗词曲作品。

学习任务1-1:《诗经》两首

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            2.掌握《诗经》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3.培养和提高准确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4.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诗经的基本内容介绍;

2.比兴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内容

1.诗经的基本内容介绍(六义);                        

2.分析诗歌的艺术美(四美);

3. 体会诗歌比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4.作品赏析。

四、教学方法

讲授、诵读、讨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导入引出先秦历史文化,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2.讲解诗经的基本内容介绍(六义);

3.引导探究诗歌的艺术美(四美);

4.对比赏析作品《采葛》、《褰裳》等。

学习任务1-2:陶渊明诗两首

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田园诗歌的艺术特点;

2.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3.了解陶渊明诗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点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内容

1.分析组诗的特点,分析“归田园居”;

2.体会诗歌中白描等艺术手法;

3.体会陶诗平淡自然的艺术特色;

4.陶渊明田园诗的贡献。

四、教学方法

讲授、点拨、诵读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田园图片引入;

2.讲授魏晋风度以及魏晋文人自我的觉醒意识等;

3.引导探究陶诗平淡自然的艺术特色。

任务1-3: 月下独酌   蜀相

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李白、杜甫的思想性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

三、教学内容

1.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2.把握,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壮志未酬的苦闷。

四、教学方法

讲授、点拨、诵读、讨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写作背景导入;

2.通过朗读,体验诗人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的孤独心境;

3.揣摩语言,学习反衬的表达技巧;

4.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意境。

任务1-4: 沁园春   钗头凤

学时: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发展的几个派别及派别特色;

2.掌握重要影响的诗人的经历及其诗作; 

3.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三、教学内容

1.宋词概说;

2.了解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3.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和陆游词的婉约,体会诗人的情感;

4.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方法

讲授、点拨、诵读、讨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导入了解作家作品及宋词概说;

2. 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诗歌;

3.引导探究诗歌意象与形象;

4.指导对比鉴赏。

任务1-5: 死水

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死水》的象征意义。

2.体会《死水》用反语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

3.鉴赏《死水》深沉感情、丰富的象征和讲究格律的特点。

4.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丑的美化”、反语的运用。

2.《死水》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内容

1.闻一多及其所提倡的诗歌“三美”。

2.诗歌“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3.《死水》的象征意义。

4.以丑为美的反讽手法。

四、教学方法

讲授、点拨、诵读、讨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视频导入引出闻一多并明确其作品特点

2.讲授诗歌“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3.讲授以丑为美的反讽手法。

4.引导探究《死水》的象征意义。

 

任务1-6  黄河颂

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2.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内容

1.配乐朗诵及歌曲视频欣赏;

2.作品创作背景;

3.诵读体会诗歌感情;

4.品读歌词的深刻内涵强化爱国情。

四、教学方法

讲授、点拨、诵读、讨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

1.《黄河颂》配乐朗诵及歌曲视频

1.讲授创作背景

2.通过朗诵感知诗歌感情

3.指导品读歌词内涵

任务1-7   诗歌的写作

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写作中的情感表达;

2.学会运用一些简单的诗歌写作技法,如排比、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等;

3.掌握诗歌的节奏韵律,明确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诗的文体特点;

2.写作技巧运用。

三、教学内容

1.什么是诗?

2.现代诗的基本特点;

3.诗的魅力分析。

四、教学方法

讲授、点拨、讨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

1.问题导入“什么是诗?”

2.讲授现代诗的基本特点;

3.引导探究诗的魅力。

教学项目2:散文

总学时:8

总体描述:

1.了解古典散文与现代散文的不同内涵。

2.对古典散文的萌芽、发展及现代散文对古典散文的传承有较为清晰的把握

3.能够运用相关文言知识流畅的翻译古代散文。

任务2-1孔子论孝

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论语》选段,学生了解孔子及《论语》,体会孔子的孝道思想。

2.辩证分析孔子思想,吸收其精华,做到古为今用。

二、教学重点

孔子的孝道思想。

三、教学内容

1.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视频材料赏析。

2.分析《论语》主要内容。

3.体会孝道思想。

四、教学方法

讲析、诵读、点拨、 讨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导入引出孔子及《论语》相关知识;

2. 播放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视频材料并进行赏析。

3. 指导探究《论语》主要内容。

4. 讲授并体会孝道思想。

 

任务2-2怀鲁迅

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郁达夫散文的风格。

2.体会文中蕴含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剖析文中重点词语的内涵。

三、教学内容

1.作者经历及创作背景;

2.深遂的语言内涵;

3.深沉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方法

讲授、点拨、讨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视频导入作者经历及创作背景;

2.讲授深遂的语言内涵;

3.指导探究深沉的思想情感。

任务2-3直面苦难

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哲理散文的能力,学会在阅读中思考人生。

2.领悟苦难对生活,对生命的积极意义。

3.理解怎样以尊严的方式面对苦难。

二、教学重点

1.苦难对生活,对生命的积极意义。

2.以尊严的方式面对苦难。

三、教学内容

1.知人论世,解读作者。

2.理清篇章结构

3.赏析重点语段

四、教学方法

讲授、案例教学、讨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导入知人论世、解读作者。

2.指导理清篇章结构

3.赏析重点语段

4.指导拓展训练

任务2-4散文的写作

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的一般特点;

2.掌握散文写作的注意事项。

二、教学重点

散文写作的要求

三、教学内容

1.什么是散文。

2.散文的写作特点。

3.学习写作散文。

四、教学方法

讲授、点拨、讨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

1.例文导入什么是散文;

2.讲授散文的写作特点;

3.指导散文写作。

教学项目3:小说

总学时:6

总体描述:

1.了解小说的类型及特点,掌握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2.阅读名家名篇并尝试写鉴赏文章,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

3.通过阅读鉴赏不同类型的小说,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任务3-1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2.学习和掌握人物刻画和塑造的方式方法。

3.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完善自身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审视人物形象与主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小说发展脉落

2.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3.人物形象剖析

4. 文章主题探究

四、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向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1.简介冯梦龙及“三言”作品

2.引导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3.引导掌握人物刻画和塑造的方式方法。4. 探讨、挖掘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完善自身的价值观。

任务3-2黛玉之死

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曹雪芹及《红楼梦》的基本常识;

2. 了解宝黛爱情悲剧的结局,丰富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3.鉴赏小说的形象美、人格美与悲剧美。

二、教学重点

1.《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及人生故事。

2.黛玉之死的社会根本原因。

三、教学内容

1.《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及写作背景;

2.《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及人生故事;

3.解读黛玉之死的情节发展过程;

4.探寻死因,深入解读文章主题。

四、教学方法

点拨法、启发式教学法、开放性阅读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播放黛玉之死的视频

2.了解有关《红楼梦》的相关知识;

3.分析《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及人生故事。

4. 结合课文探寻死因,解读主题。 

任务3-3麦琪的礼物

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领会小说构思的巧妙,学习运用悬念、巧合组织情节的方法。

2.利用感受、分析、对比、推论等手段去鉴赏小说。

3.讴歌人性之美,学会尊重他人的爱,学会去爱值得爱的人。

二、教学重点

1.领会小说构思的巧妙,能在写作中学习运用悬念、巧合组织情节的方法;

2.理解作者对小人物身上人性美的歌颂。三、教学内容

1.解读作家作品

2.理清小说情节,体会巧妙构思“含泪的微笑”

3.理解爱与礼物

四、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向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引入欧亨利作品及创作风格,并引入小说基本知识。

2.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3.掌握人物刻画和塑造的方式方法,学习运用悬念、巧合组织情节的方法。

4.鉴赏小说“含泪的微笑”的艺术特色。

教学项目4:戏剧

总学时:8

总体描述:

1. 了解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历史及代表作家作品。

2. 掌握作品的语言特点及诗词典故

3.了解戏曲的种类,声腔剧种以及戏曲的名词等。

4.感受中国古代戏曲文化的魅力。

任务4-1:西厢记

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与《西厢记》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作品的语言特点及诗词典故;

3.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体会刻画莺莺心理活动的手法以及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二、教学重点

1.结合《长亭送别》分析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2.品味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内容

1.介绍元杂剧的常识;

2.结合《长亭送别》分析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借景抒情的写法;

3. 赏析佳句,熟悉其中运用的典故和民间口语。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鉴赏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播放《长亭送别》。

2.熟悉和了解元代戏曲的基本常识。

3.结合《长亭送别》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4.体会并讨论莺莺在送别张生时除了依依不舍,还表露出的鄙视功名利禄的态度。

5.赏析佳句,熟悉其中运用的典故和民间口语。

6.讨论崔莺莺的爱情观。

任务4-2:日出

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话剧)基本知识;

2.体会剧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3.剧中情节发展及戏剧冲突。

二、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三、教学内容

1.戏剧艺术知识

2.解读作者及写作背景

3.作品简介及选段故事梗概

4.戏剧冲突探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鉴赏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解读作家作品

2.引导学生基于文本细读,品味戏剧语言,并分析人物形象。

3.引导学生深度挖掘《日出》的主题

4.结合剧中人物对自身展开思考,树立正确的女性价值观人生观

任务4-3:人物形象对比鉴赏

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多角度评价人物的方法,加深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2.培养和提高辩证思辨与口语表达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和价值追求。

二、教学重点

1.辩证思辨与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2.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培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内容

1.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出生及经历;

2.婚姻幸福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

3.国家需要时个人的选择;

4.揭示幸福真谛。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鉴赏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对比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出生及经历;

2.讨论婚姻幸福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

3.讨论:国家需要时个人的选择;

4.揭示幸福真谛。

任务4-4:小小说(话剧)的写作

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小小说的基本特征;

2.学习小小说的创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虚构和创新能力,尝试小小说的写作。

二、教学重点

小小说的特点及创作技巧。

三、教学内容

1.小小说的概念和特点

2.小小说的创作技巧分析

3.改写小小说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鉴赏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讲授小小说的概念和特点

2.指导探究小小说的创作技巧

3.指导小小说改写

教学项目5:口语表达

总学时:6

任务5-1:朗读

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朗读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2.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

朗读技巧

三、教学内容

1.朗读技巧

2.不同文体的朗读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鉴赏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讲授朗读技巧

2.情景演练不同文体的朗读

任务5-2:演讲与辩论

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与辩论的基本要求

2.掌握演讲与辩论的基本技巧

3.尝试演讲与辩论

二、教学重点

演讲与辩论的技巧

三、教学内容

1.演讲的特点、分类

2.演讲的要求

3.辩论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4.辩论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鉴赏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视频导入并明确演讲的特点、分类

2.指导探究演讲的要求

3.讲授辩论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4.指导演练辩论技巧

任务5-3:解说与介绍

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解说与介绍的基本要求

2.掌握解说词的构思

二、教学重点

解说词的构思

三、教学内容

1.解说的要求

2.解说词的构思

3.介绍的种类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鉴赏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视频引入解说的要求

2.指导探究解说词的构思

3.讲授介绍的种类和技巧

教学项目6:写作技能

总学时:4

任务6-1:应用文写作概述

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应用文的概念和分类

2.把握应用文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应用文的分类、特点

三、教学内容

1.应用文的概念、分类

2.应用文的四要素

3.应用文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鉴赏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明确应用文的概念、分类

2.讲授应用文的四要素

3.指导探究应用文的特点

 

任务6-2:求职信的写作

学时: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求职信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求职信的结构和写作要求

3.尝试写作求职信

二、教学重点

求职信的结构和写作

三、教学内容

1.求职信的概念、特点

2.求职信的结构和写作要领

3.写作求职信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鉴赏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1.问题导入提出求职信的概念、特点

2.讲授求职信的结构和写作要领

3.讨论如何写作求职信

4.指导写作

 

六、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团队

高职语文教师应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研究高职语文的教育教学规律,注重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厚积职业技术文化底蕴,薄发于语文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认真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设计体现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教学,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语文教师要做双师素质教师,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高效精干的高水平语文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知识、学历、专业、职称、年龄结构合理优化的教学梯队,提高学术创新水平、强化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一支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2.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多媒体教室是理论教学的主要场所,能够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教学课件强化知识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效率。视听类媒体能够发挥声光效果,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及时传递和反馈信息,自然、平稳、迅速地转换和过渡信息。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增强情感体验。理论教学环境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师生工具箱、投影片、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资源,搭建多维、动态、活跃、自主、互动的教学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网络教学环境能够为学生拓展知识、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通过网络教学环境,能够扩大学生的信息量,了解新信息、新技术、新思想,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网络资源中那些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为学生的心灵成长、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网络课程为学生搭建方便快捷的学习平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互联网获得相关学习资源。学生通过教学论坛这个互动平台,可以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掌握课程相关前沿信息,满足师生在线互动需要,共享教育教学成果。自测题和试题库都可发布到课程网站,可以满足学生随时查阅、明确学习要点、完成学习任务、检验学习效果的需要。通过网络交换平台可以发布作业、呈递作业和交流信息,及时有效地辅助本课程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在汲取传统的讲述法、阅读法、启发引导法精华的同时,尤其注意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式,比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我们制作了系列教学课件,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融为一体,直观形象地展示 教学内容,对辅助课堂教学,导引课堂活动,起到很大作用。

2)利用课程网站辅助教学,网站中含有大量辅助学习的资料,学生还可以通过考练题库自我检测学习效果。并且我们还定期充实更新网站资料,使网站成为资源共享的有效载体。

七、教材与教学资源

(一)教材的选用与编写

蒋雪艳.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2月第1版“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经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

(二)网络资源建设

1.智慧职教云

2.国学网

3.中国教学资源网

4.优酷网

5.腾讯网

6.百度

八、课程评价

(一)评价原则

高职语文的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并重,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建立人性化、多元化、动态化的考核评价模式,考查学生学习知识、运用能力和具备的综合素质等。考核评价应本着全面性、量化性、公平性、限制性等原则,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变结构化评价为个性化评价,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注重过程考核,加大实践环节考核力度,淡化教育教学与评价之间的界限。

(二)评价方式

在总结过去开卷、闭卷及网上考试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灵活生动、学生欢迎,又能反映学生真实水平,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考试方法。将期末考试与平时练习、作文成绩、课堂提问成绩按适当比例综合。

课程考核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占总成绩40%(含云课堂学习10%+课堂活动15%+作业10%+课堂表现5%),终结评价占总成绩60%(期末考试60%),注重过程性与学习性投入、强调参与度评价权重,促进自主性与协作式学习。

九、其他必要说明

⑴本课程标准适用于高职高专学生。必修教学时数为48学时(个别专业可适当调整)。

⑵在保障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可根据各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教学重点及难点有所侧重。

课程学习评价方式

课程考核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占总成绩40%,终结评价占总成绩60%(期末考试60%),注重过程性与学习性投入、强调参与度评价权重,促进自主性与协作式学习。

课程建设基础

现有课程标准教学课件电子教案

课程建设的预期目标

争取立项为院级在线开放课程。

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版权所有 ? 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地址:永州市零陵区南津北路338号 联系电话:0746-6368162 湘ICP备140014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