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

作者: 时间:2021-11-24 点击数:

 

预防医学

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群):临床医学

制定人:何彬彬

合作人:朱龙军、邹小倩、李搏云

制定时间:2019

 

 

 

 

 

《预防医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Z2431109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

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         课程类别: 专业课

修课方式:必修课             教学时数: 36

总学分数:2

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简介

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一门应用学科,以“群体”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促进人群健康为目的,是一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民族兴旺、关系国家卫生资源总体规划的重要学科。

2.课程性质

《预防医学》这门课共包括五大内容,分别是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学、营养和食品卫生学、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共48学时。是在“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导下,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提出改善不良的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和保健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它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及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交叉和联系,是三年制临床医学、护理专业各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必修课程之一。希望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开设预防医学课程,彰显预防医学“立足群体、立足社会、紧密结合群体治疗和预防”的方针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力求将预防、保健服务、临床医疗服务和临床医学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有机整合,临床医学使学生完整地认识现代医学的目标,明确预防医学与其他医学学科的关系,为日后全面观察、分析临床问题,积极开展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保健服务,实现治疗与预防的统一奠定基础。

4.课程作用

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自觉进行三级预防的医学实践。实验实习,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一定时间的预防医学社会实践,使理论进一步结合实际,提高解决社区卫生保健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教学以新的医学模式和健康观作指导思想,立足于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以“环境—人群—健康”的模式为主线组织教学,以“大卫生” 观的宗旨灌输预防医学理念,贯彻三级预防观念,使预防医学与基础、临床医学有机结合,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社会预防的观念,获得三级预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其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辨证地运用预防医学的思维方法和医用统计学手段,开展社区公共卫生、疾病防治和人群保健工作。

2.课程设计思路

预防医学的教学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用医学中的实例,讲述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必须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把预防医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对于统计与流行病学部分的公式着重讲解其意义、使用方法、应用条件和应用时注意事项,不必追究公式的数学原理和推导过程。本课程通过讲授、课堂实习、课堂讨论,使学生熟悉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掌握预防医学方法的应用,通过课后复习、完成作业,加深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 ,进一步掌握基本方法。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健康的概念、三级预防的概念、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

2.掌握生活环境、营养与食品、生产环境和社会行为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基本知识。

3.掌握疾病分布的概念及常见疾病的三间分布特点。

4.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5.熟悉流行病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及其偏倚控制。

6.熟悉传染病、慢性病预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

7.了解我国预防保健工作原则和基本组织施。

(二)能力目标

1.能应用现代预防医学观念和思维方法分析与环境、职业及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并掌握其防治措施。

2.会水、空气、食物样品的采集方法和检测。

3.能利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开展疾病和健康调查。

4.能利用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卫生政策、卫生管理、卫生规划和疾病防治的策略和措施的制定。

5.会分析、解释流行病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数据资料。

(三)素质目标

1.思想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践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

2.人文素质:重视自身的人文修养,学会爱人,学会做人;努力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具有求知欲和终身学习的精神;具有科学的认知理念、认知方法和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的工作作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兴趣爱好。  

3.职业素质:发扬工匠精神,以极致的态度对待工作,精益求精、追求更美的精神理念;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质量、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具有改革求新追优精神;具有获取、评估、整合及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责任感。(强化预防为主的思想观念,并使学生初步树立群体医学观。培养和树立流行病学的研究思维方式。     

4.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具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能正确地看待现实,意志坚强,主动适应现实环境;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团队精神。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按照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相应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分析。

1.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1. 

1  《预防医学》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一览表

学习情境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重点与难点

建议学时

情境一

绪论

1.预防医学的定义及发展简史

2.医学模式与健康观

3.疾病的三级预防

4.预防医学的进展

5.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

1.了解:预防医学的定义、预防医学四个发展阶段,预防医学的内容、我国预防预防医学成就。

2.熟悉:第一次、第二次卫生革命的内容、影响健康的因素的四种类型。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医学模式的定义,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掌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健康观、三级预防的定义、内容、我国现行卫生工作的方针。

点:

预防医学的概念、现代健康观

难点:

三级预防原则、内容

2

理论)

情境二

环境与健康

1.概述

2.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影响

3.大气与健康

4.水与健康

5.住宅卫生6.土壤与健康

1.掌握:环境、环境污染的概念;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概念和流行特征、碘缺乏症和地方性氟中毒的概念、流行病学特征、发病原因、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措施;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净化与消毒;住宅的基本卫生要求和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

2.熟悉:水源选择及其卫生防护、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土壤污染的来源和对健康的危害;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和特点;

3.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生活饮用水卫生评价;室内空气污染的防制措施。

重点:

1.环境的要素  

2.人群与环境的关系

3.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4.地方病的概念

5.IDD、氟中毒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6.饮用水的卫生学要求

难点:

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IDD、氟中毒的临床表现

4

2(理论)

2(实验)

情境三

职业与健康

1.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2.常见职业中毒及其防制

3.矽肺及其防制

4.物理因素损害及其防制

5.职业性肿瘤及其防制

1.掌握: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性病伤的概念和种类;职业卫生服务的概念和实施原则;职业人群健康监护的内容和目的;职业病的概念和特点;

2.熟悉:职业病诊断、治疗、处理和预防的原则以及职业病的报告制度;

3.了解: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种类;法定职业病的种类;职业卫生服务的内容。

重点:

1.职业病的诊断原则;

2.铅中毒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

难点:

矽肺、铅中毒的毒理学原理

4

情境四

食物与健康

1. 能量与营养素

2.合理营养与营养调查

3.食品安全

4.食源性疾病

1.掌握:营养、营养素、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必须氨基酸、必需脂肪酸、膳食纤维、微量元素的概念;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概念;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与平衡膳食宝塔的要求;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的概念、食品污染的种类和来源;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食物中毒的概念及特征、食物中毒的分类;

2.熟悉:各类营养素及能量的功能、膳食来源及参考摄入量;蛋白质、脂类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常见营养缺乏病、营养过剩性疾病及营养状况的评价指标;患者的基本膳食和治疗膳食的适用对象;各种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及预防措施;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的特征及防治措施;化学性食物中毒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食物中毒调查与处理;

3.了解:影响钙、铁、锌吸收的因素;特殊生理阶段(孕妇、母乳、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及老年人)人群的营养指导;营养调查的内容与方法;各种食品的污染及防治;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及分类;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中毒的特点及预防措施。

重点: 

营养学的基本概念、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的概念、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

难点: 

营养学评价指标、食物中毒

8

6(理论)

2(实验)

情境五

预防保健

策略

1.全球卫生策略

2.社区

3.预防接种与计划免疫

1.掌握:计划免疫的概念、社区的概念及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

2.熟悉:免疫规划程序、疫苗的效果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则和内容;

3.了解:预防接种的种类、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能进行疫苗效果评价识别和处理、常见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重点:

人群健康与社区卫生

难点:

预防接种与计划免疫

4学时

情境六

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

 

1.健康教育

2.健康促进

1.了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定义

2.熟悉健康危险因素的评估

3.掌握5A干预措施

重点:

危害健康的行为

难点:

健康危险因素评估

自学

 

 

情境七

疾病预防与控制

 

 

1.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二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3.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理

 

 

1.掌握: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流行过程三个环节、预防控制的措施、慢性非传染疾病的防治策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原则与程序;

2.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现状、疾病管理的概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分级;

3.熟悉: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传病预防控制的策略、慢病自我管理、群体性不明原因基本处理。

重点:

慢性病的特点、慢性病社区防治原则

难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6学时

 

 

情境八

人群健康研究医学统计学方法

 

 

1.统计学概述

2.统计表和统计图

3.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4.分类

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1.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资料的类型、统计表的结构、制表原则及要求统计图的绘图绘制原则及常用统计图的应用条件、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常用的指标、均数的标准误及其应用、常用相对数的计算及应用条件、数值变量资料分类变量资料总体区间的估计、常用的假设检验方法及应用;

2.熟悉:医学统计学工作的基本步骤、正态分布的特征及其应用、相对数应用的注意事项及其平均率的计算、假设检验的原理基本步骤;

3.了解频数表的编制方法、t分布的特征、假设检验中可能发生的两类错误。

重点:

统计学基本概念、统计图和表

难点:

假设检验

6学时

4(理论)

2(实验)

情境九

人群健康研究流行病学方法

 

 

1.疾病分布

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掌握描述、分析、实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2.熟悉筛查试验及其评价

3.了解公共卫生监测的内容

重点:

疾病的三间分布的描述

难点:

筛查试验及其评价

 

 

2学时

(理论)

                    

合计

36学时

30(理论)

6(实验)

 

 

 

2.学习情境设计

 

2  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一

预防医学绪论

教学时间

2学时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1.了解:预防医学的定义、预防医学四个发展阶段,预防医学的内容、我国预防医学成就。

2.熟悉:第一次、第二次卫生革命的内容、影响健康的因素的四种类型。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医学模式的定义,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掌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健康观、三级预防的定义、内容、我国现行卫生工作的方针。

学习内容

1.预防医学的定义及发展简史

2.医学模式与健康观

3.疾病的三级预防

4.预防医学的进展

5.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

学习性工作任务

1.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并熟悉预防医学新的进展。

2.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化难为易,深入浅出,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及现代化

的教学手段;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与学生沟通。

3.了解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三级预防的内容,熟悉全书的章节设置,能够用预防医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问题。

4.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群体观念、大卫生、大健康观念,能运用预防医学思维思考医疗卫生保健中的有关问题,理解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意义。

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2.项目导入或案例导入等。

3.理论讲授、多媒体展示有关教学资料等。

4.个别发言、小组讨论等。

5.通过提问、讨论发言、完成作业情况、教学软件统计等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流程图

课前预习→课中讲授→提问→讨论→课堂小结

教学条件

教材、教案、讲稿、课件、多媒体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期末测试(笔试)

学习情境二

环境与健康

教学时间

4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1.熟悉有关环境的基本概念;

2.了解环境要素,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

3.掌握人群健康反应谱及影响环境对人群健康作用的因素;

4.了解环境因素在体内的处置过程。

5.生活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学习内容

1.概述

2.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影响

3.大气与健康

4.水与健康

5.住宅卫生

6.土壤与健康

学习性工作任务

了解什么样的环境对健康是有益的,环境中有哪些因素会危害到健康。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会开展环境卫生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树立保护环境,促进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2.项目导入或案例导入等。

3.理论讲授、多媒体展示有关教学资料等。

4.个别发言、小组讨论等。

5.通过提问、讨论发言、完成作业情况、教学软件统计等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流程图

 课前预习→课中讲授→提问→讨论→课堂小结

 

教学条件

教材、教案、讲稿、课件、多媒体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期末测试(笔试)

学习情境三

职业与健康

教学时间

4学时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1.了解职业性有害因素,生产性粉尘与矽肺及物理因素与健康损害。

2.熟悉职业性损害的分类。

3.掌握职业病的诊断原则。

4.掌握铅中毒的相关概念、原理及治疗措施。

学习内容

1.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

2.常见职业中毒及其防制

3.矽肺及其防制

4.物理因素损害及其防制

5.职业性肿瘤及其防制

学习性工作任务

1.了解职业性有害因素,生产性粉尘与矽肺及物理因素与健康损害。

2.熟悉职业性损害的分类。

3.掌握职业病的诊断原则。

4.掌握铅中毒的相关概念、原理及治疗措施。

5.具备对职业人群进行健康监护的基本能力和技能,能够协助相关部门开展职业环境检测和进行职业病管理工作。

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2.项目导入或案例导入等。

3.理论讲授、多媒体展示有关教学资料等。

4.个别发言、小组讨论等。

5.通过提问、讨论发言、完成作业情况、教学软件统计等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流程图

课前预习→课中讲授→提问→讨论→课堂小结

 

教学条件

教材、教案、讲稿、课件、多媒体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期末测试(笔试)

学习情境四

食物与健康

教学时间

8学时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1.了解营养与健康的重要性。

2.熟悉营养学的评价指标。

3.掌握营养学相关的基本概念。

学习内容

1.能量与营养素

2.合理营养与营养调查

3.食品安全

4.食源性疾病

学习性工作任务

了解营养学的重要性,熟悉营养学的评价指标,掌握营养学的基本概念。能针对人群及个体进行营养调查,并结合营养调查结果进行评价,提出合理意见与建议;运用营养学知识开展人群健康教育,积极开展临床营养预防与治疗;能辨别各种食物中毒并熟练地进行食物中毒现场调查与处理;结合食品卫生知识针对性地开展食品安全健康教育。

 

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2.项目导入或案例导入等。

3.理论讲授、多媒体展示有关教学资料等。

4.个别发言、小组讨论等。

5.通过提问、讨论发言、完成作业情况、教学软件统计等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流程图

 课前预习→课中讲授→提问→讨论→课堂小结

 

教学条件

教材、教案、讲稿、课件、多媒体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期末测试(笔试)

学习情境五

预防保健策略

教学时间

4学时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1.掌握社区的概念及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

2.熟悉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则和内容、计划免疫及其评价

 

 

 

 

学习内容

1.全球卫生策略

2.社区

3.预防接种与计划

学习性工作任务

了解社区的概念及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重点)、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则和内容、社区诊断的基本步骤(重点)、常用的社区卫生评价指标、掌握预防接种与计划免疫相关知识,能进行疫苗效果评价、识别和处理常见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2.项目导入或案例导入等。

3.理论讲授、多媒体展示有关教学资料等。

4.个别发言、小组讨论等。

5.通过提问、讨论发言、完成作业情况、教学软件统计等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流程图

课前预习→课中讲授→提问→讨论→课堂小结

 

教学条件

教材、教案、讲稿、课件、多媒体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期末测试(笔试)

学习情境六

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

 

教学时间

自学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1.了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定义

2.熟悉健康危险因素的评估

3.掌握5A干预措施

学习内容

1.健康教育

2.健康促进

学习性工作任务

1.了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定义

2.熟悉健康危险因素的评估

3.掌握5A干预措施

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2.项目导入或案例导入等。

3.理论讲授、多媒体展示有关教学资料等。

4.个别发言、小组讨论等。

5.通过提问、讨论发言、完成作业情况、教学软件统计等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流程图

课前预习→课中讲授→提问→讨论→课堂小结

 

教学条件

教材、教案、讲稿、课件、多媒体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期末测试(笔试)

学习情境七

疾病预防与控制

 

教学时间

6学时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1.掌握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慢病三级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原则与程序

2.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分级

3.熟悉群体性不明原因基本处理

学习内容

  1.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3.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理

 

 

学习性工作任务

掌握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慢病三级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原则与程序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分级,能有针对性的对慢性病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健康咨询,能够开展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及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慢性化病患者的管理服务和健康指导等工作,协助慢性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

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2.项目导入或案例导入等。

3.理论讲授、多媒体展示有关教学资料等。

4.个别发言、小组讨论等。

5.通过提问、讨论发言、完成作业情况、教学软件统计等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流程图

课前预习→课中讲授→提问→讨论→课堂小结

 

教学条件

教材、教案、讲稿、课件、多媒体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期末测试(笔试)

学习情境八

人群健康研究医学统计学方法

 

 

教学时间

6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1.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资料的类型、统计表的结构、制表原则及要求统计图的绘图绘制原则及常用统计图的应用条件、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常用的指标、均数的标准误及其应用、常用相对数的计算及应用条件、数值变量资料分类变量资料总体区间的估计、常用的假设检验方法及应用;

2.熟悉:医学统计学工作的基本步骤、正态分布的特征及其应用、相对数应用的注意事项及其平均率的计算、假设检验的原理基本步骤;

3.了解频数表的编制方法、t分布的特征、假设检验中可能发生的两类错误。

 

学习内容

1.基本概念基本步骤

2.统计描述 频数分布表、图

3.统计描述 集中趋势 离散趋势指标

4.正态分布、医学参考值范围

5.统计推断-抽样误差与标准误、正态分布、医学参考值范围

6.t分布、假设检验

 

学习性工作任务

能根据不同的资料类型,选用不同的统计描述指标,绘制正确的统计图表,选择合理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能应用统计学知识分析、解决医学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认真、仔细、诚实的治学态度,养成严谨的统计思维习惯。

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2.项目导入或案例导入等。

3.理论讲授、多媒体展示有关教学资料等。

4.个别发言、小组讨论等。

5.通过提问、讨论发言、完成作业情况、教学软件统计等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流程图

课前预习→课中讲授→提问→讨论→课堂小结

 

教学条件

教材、教案、讲稿、课件、多媒体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期末测试(笔试)

学习情境九

人群健康研究流行病学方法

 

教学时间

2学时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1.掌握描述、分析、实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2.熟悉筛查试验及其评价

3.了解公共卫生监测的内容

学习内容

1.疾病分布

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学习性工作任务

1.掌握描述、分析、实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2.熟悉筛查试验及其评价

3.了解公共卫生监测的内容

 

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2.项目导入或案例导入等。

3.理论讲授、多媒体展示有关教学资料等。

4.个别发言、小组讨论等。

5.通过提问、讨论发言、完成作业情况、教学软件统计等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流程图

课前预习→课中讲授→提问→讨论→课堂小结

 

教学条件

教材、教案、讲稿、课件、多媒体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期末测试(笔试)

 

四、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团队

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本专业领域有关证书;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

仁爱之心;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扎实的预防医学专业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每 5年累计不少于 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2.教学场地、设施要求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所需的专业教室、实训室和实训基地。

(二)教学建议

1.教学模式实行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教学法、PBL 教学法、演示法、情景

教学法、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基本内容,删繁就简,着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职教云 APP 等实现“线上+线下”相

结合的师生互动。

(三)教材与教学资源

1.推荐教材

本课程选用同济大学出版社黄铁牛主编的《预防医学》。

2.教学参考资料

顾娟主编.预防医学.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刘明清主编.预防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杨秋霞主编.预防医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陈熊新主编.医学统计学.北京出版社.2015;

李康主编.医学统计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四)课程评价

1.评价原则

教学评价主要以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掌握程度为考核点,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综合能

力,应兼顾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等,进行全过程、多元化、多形式考核。重视应用和实践能力考查,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使学生更好的适应职业岗位培养的需要。

2.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和考核中贯彻能力本为的理念。变单向教学评价为多元评价,将静态教学评价

变为动态评价;变学生被动应对考试为主动参与考核,将结果式考核变为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考核。在设计教学考核方式时,不再简单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和单一的期末考试等做法,推行教学评价、考核的多元性,通过项目考评、产品考评、过程考评、报告考评、知识考评等,逐步实现形成性评价和中介性评价相结合,要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全面评价。

考核方式=学期教学评价40%+过程评价30% + 知识评价30%

针对于工学结合的学习领域课程,可采用企业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进行。

(五)其他必要说明

 

 

 

 

 

 

 

 

 

附件三:

 

《预防医学》课程基本情况表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预防医学

课程类别

专业课

实践学时

6

理论学时

30

学分

2

适用专业

临床医学

 

所属部门

医学院

所属

教研室

公卫教研室

主要授课教师

何彬彬、朱龙军、邹小倩、李

 

二、课程建设情况

 

课程调研报告

课程标准

授课计划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

课程预期学习成果

具有从事人群健康相关的工作,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研究和实施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的能力等。

 

 

课程学习目标

培养具有较强地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和养生保健等公共卫生领域工作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预防医学人才。

 

课程学习内容

研究疾病发生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制定预防对策和策略,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

 

课程学习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和考核中贯彻能力本为的理念。变单向教学评价为多元评价,将静态教学评价变为动态评价;变学生被动应对考试为主动参与考核,将结果式考核变为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考核。

 

课程建设基础

本课程的配套PPT、电子教案、线上课程建设等

 

课程建设的预期目标

1.完成实验室升级改造

2.完成线上课程资源建设

3.完成课程项目化设计

4.新增至少一名教学团队成员

 

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目标建设中的进度和时间、经费等情况,需要得到学校的资助和相关领导和同事的帮助,在这深表感谢。

 

 

版权所有 ? 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地址:永州市零陵区南津北路338号 联系电话:0746-6368162 湘ICP备140014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