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资料下载 >> 正文

不惰者 众善之师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1-01-05 [来源]: [浏览次数]:

 

  不惰者 众善之师

  《周书》记载,周成王在王都丰邑督导整顿“官君子”时,训诫各级治事官员要忠于职守、勤于政务,并以“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勉励大家。大意是讲,巨大成就的取得,是因为有宏大的志向;丰功伟业的实现,在于勤奋不懈的努力。勤奋的核心要义,就是不怕苦、不怕累,做事尽心竭力、克勤克俭。正所谓,“坚志者,功名之主也;不惰者,众善之师也”。

  不惰,即为勤奋、勤劳、勤勉、勤恳。这些优秀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备受推崇。悬梁刺股、带经而锄、凿壁借光、囊萤映雪……无不折射出故事主人公勤奋刻苦的奋斗历程,也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奋斗的精神财富。“君子终日乾乾”。真正勤奋之人,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纷扰不烦的耐心、贞固不变的气质。他们深知一曝十寒、一作十休的危害,也明白“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道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努力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进。

  勤奋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历史上许多成就一番功业者,无一不是“惟日孜孜,无敢逸豫”,都有过“三更灯火五更鸡”那样的勤奋经历。“书圣”王羲之,自幼研习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心摹手追,自成一家。“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王羲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靠的就是他永不懈怠的勤奋描摹和练习。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宋濂的成功之道,生动诠释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

  业精于勤荒于嬉。与“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嬉”,是懒惰和懈怠,由此造成的后果往往是荒废,乃至失败。“百事由懒做不成,临老噬脐悲已晚。士而懒,终身布衣不能换;农而懒,食不充肠衣不暖;工而懒,积聚万贯成星散。”王安石在《伤仲永》一文中写道:“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对于仲永的通达聪慧,其父并没有教育他勤奋学习、再接再厉,而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久而久之,在仲永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过了七年之后,更是“泯然众人矣”。可见,即使天资聪颖、先天条件过人,但如果没有后天的勤奋努力,一样会沉沦、平庸。

  天道酬勤,春华秋实。历史会记住每一个勤奋拼搏的身影,每个时代图景铺展的背后都离不开无数勤奋之人的付出。无论做什么工作、干什么事情,也不管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始终保持勤奋刻苦、勇于拼搏的态度和劲头,付出“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努力和坚守,终将成就不凡人生。(王李彬)

  居官以洁其务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以淡泊名利、不拘礼法著称,其中有一位却两次应诏出仕,后来位列三公。他举荐朋友做官,竟收到了一封名传千古的绝交书,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他就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晋书》和《世说新语》里,详尽记载了他的生平及轶事典故。

  山涛(205年—283年),字巨源,山涛家中贫困,但“少有器量,介然不群”,喜好老庄。他与名士嵇康、吕安为友,后又遇到阮籍,成为“竹林之交”。

  山涛出仕之前,家徒四壁,但他和妻子韩氏的感情很好,韩氏从来没对他有过怨言。有一天,山涛对妻子说:“你暂且忍一忍如今的饥寒,我日后定当位列三公,只是不知到时候你是否做得来三公夫人哩!”“堪公夫人”一语即源于此。后来,山涛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职,封新沓伯、位列三公,但仍坚持节俭,不养婢妾,并将俸禄赏赐都散给亲戚故人。

  山涛四十岁才做了郡主簿,后一路高升。在调离尚书吏部郎岗位时,他推荐嵇康接替自己。嵇康断然拒绝,并给他回了篇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嘲讽他追名逐利,离“竹林”越来越远。后嵇康遭难,山涛数次上书求情,未被批准。在临刑前,嵇康把儿子嵇绍托付给山涛,对他说:“巨源在,汝不孤矣。”成语“嵇绍不孤”常用来形容托子之谊。山涛与嵇康这种“既绝交又深交”的关系,史学家多数理解为“志向不同,情谊深厚”。 嵇康崇尚自然,选择了独善其身;而山涛胸有韬略、适时出仕,选择了兼济天下。

  关于山涛为官,史书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县令袁毅官瘾很大,为求升迁,贿赂公卿,许多人都接受了他的礼物。当袁毅得知山涛是吏部尚书,掌管着官吏的任免、考核时,就往山涛家里送了“丝百斤”。山涛不想收礼,但又不愿让人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乃受之”,但命人悬之梁上,并不用它。后来,袁毅的事被揭发,朝廷“案验众官”,凡受贿的人都被检举,纷纷落马,唯山涛“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得以顺利过关,并赢得了“悬丝尚书”之美誉。

  山涛高洁的操守源于自律,那时的名士以喝酒为旷达之举,常常饮酒过量,刘伶就是典型的例子。听说山涛喝酒八斗以上就会醉,晋武帝司马炎想试他的酒量,一次准备了八斗酒让他喝,暗地里却偷偷加酒,但山涛饮到八斗的时候,就坚决不喝了。

  山涛为官三十多年,选贤任能,从不徇私舞弊。每选用官吏,都要对候选人亲作评论,供朝廷参考,并将荐拔上奏的人列名成册,时称《山公启事》。山涛任职冀州刺史时,当地风俗鄙薄,无推贤荐才之风。山涛鉴别选拔隐逸之士,寻访贤人,表彰或任命三十多人,都显名于当世。

  太康四年(283年),山涛去世,终年七十九岁。去世时,“旧宅第仅有屋十间,但子孙众多,容纳不下。”若说山涛出仕是为了功名利禄,物质条件又何至于此?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曾盛赞山涛:“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成语“璞玉浑金”说的就是山涛。官修正史《晋书》这样评价山涛:“若夫居官以洁其务,欲以启天下之方,事亲以终其身,将以劝天下之俗,非山公之具美,其孰能与于此者哉!”(马志强 闫高炯) 

                       中共永州市纪委宣传部 2020年12月19日